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轉載 :說說金銀幣的品相問題

另一篇談幣品相的文章,寫得很好,與眾共賞. 

說說金銀幣的品相問題(草稿)

    作者:彩金彩銀   發布日期:2011-6-30 22:26:00

   作者注:筆者想給初識金銀幣的朋友們寫一篇關于金銀幣品相知識的基礎文章,征求了好友的意見。好友說:“你寫這篇文章純屬多余,咱倆剛買金銀幣的時候,也是一點兒不懂,可咱也知道好壞,好看的它就是好看,難看的它就是難看,這是傻子都知道的事情,你寫它干什么?”好友說的有一定的道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都有自己的一雙慧眼,都能夠無師自通的找尋出讓自己賞心悅目的那枚幣。
   可是,我還是寫下了這篇文章,因為金銀幣是收藏品和藝朮品的同時,它還是一項投資品和商品,圍繞它的價格,市場上還是有很多的關于“品相”的故事。筆者在這里結合市場,簡單的介紹一下,作為金銀幣初級收藏者的一項投資參考。一家之言,有錯誤之處還請各位讀者諒解。
   品相(硬幣品相):硬幣品相是指硬幣形態的優劣和幣面的完美程度。品相優良的硬幣令人賞心悅目,而磨損嚴重,傷痕累累的硬幣則絲毫不能給人以美感。
   中國現代金銀幣是貴金屬紀念幣,屬于觀賞幣,因此它的品相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也是影響其交易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我就從七個方面簡單的介紹一下:
   一、代金銀幣最怕的是什么?
   如果你問市場上的“老人”或者幣商,現代金銀幣最怕的是什么?那么你得到的應該是同一個答案——最怕外傷(人為損壞)。
外傷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正確的方法拿幣(幣盒)、磕碰、掉地上、幣與幣盒的摩擦、打開幣盒時用力過猛、近距離對着裸露的幣面說話……不一而足。
   可以這樣說,品相完美的幣,情況個個相似;品相受損的幣,原因個個不同。作為初入金銀幣市場的你,一定要在買入第一枚幣的時候,向賣幣人請教些防止幣面受損的經驗。只有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才會基本避免錢幣的人為損傷。
在金銀幣不受到外傷的情況下,接下來,就要談談金銀幣的原光與包漿了。
   二、原光漿
   中國現代金銀幣以及近代的“袁大頭”等流通銀元,在技朮上都來源于西方的機制幣。所以談到金銀幣的品相問題,先要了解西方人對機制幣的一些觀點。學習一個名詞:“原光(brilliant)”,翻譯:根據字面理解,原光(brilliant)是指錢幣保持着最初壓鑄時的耀眼的金屬光澤。由于保存不善或處理過,即使未流通幣也可能失去這種光澤。時間會使大多數幣變色或失去光澤,通常是由于空氣中的化學物質使然,潮溼無疑加速了這個過程。<BR>原光未流通是指幣保持了原始壓鑄時的狀態(雖然并非必須完美地)并帶有原鑄光澤。
   通俗的講,原光就是幣保持着剛出廠時的原始狀態,幣面未受任何損傷,幣未經任何處理。這時候幣的品相,毋庸置疑是優良的。原光幣的叫法更多的體現在老銀元的圈子里,“袁大頭”等銀元幣面上光澤的強度、包漿色澤、幣面的細微划絲、弱打等因素,是高手們判斷幣品相價值的重要依據,這其中原光幣無疑是其中的極品。而在中國現代金銀幣里,由于幣的發行和制造還在進行當中,大量的幣都是近几年或近十几年新出廠的幣,還因為不是流通幣而是觀賞幣的緣故,因此,相當一部分都較好的保持了幣的原光。所以,和“袁大頭”等這些有着八九十年曆史的流通老銀元不同,在中國現代金銀幣中替代的說法是“原封”或者“原廠原封”。(一部分幣商手中的“原封幣”或“原廠原封幣”,并不一定真的就是“原封”,也有可能是自己封的或者拿回造幣廠重新塑封的,金銀幣新手務必要注意。)
    一枚幣出廠后,雖然經過收藏者的妥善保存,但隨着時間的流逝,仍不可避免的和空氣中的各種化學元素發生反應,形成氧化和斑點,其中這層包裹着幣面的氧化層就是俗話所說的“包漿”(附1)。由于金幣中金元素的化學穩定性更高,所以包漿的說法更多的是指銀幣。日常生活中,很多的收藏品和日用品都有“包漿”的說法,例如玉器、木器、古玩青銅器等都有包漿的說法。相似的,銀幣(銀圓)同樣也有包漿,而且非常講究,并直接影響其價值。     
   葛祖康說:“五彩包漿;僅指銀幣表面的自然硫化銀層,銅幣和金幣均無此包漿。銀幣表面的銀在和空氣中的硫慢慢的起着化學反應,起初銀幣表面產生薄薄的一點黃色硫化銀包漿,隨着時間的推移,表面包漿的顏色會越來越深,變成淺紅,淡紫,深紅,深紫,紫絳,紫醬等,其收藏價值和市場價格高于一般的光亮幣!銀幣包漿的顏色是時間長久的標志。由于現代銀幣制作精美,表面是光亮的鏡面,所產生的包漿遠比近代機制銀元美得多!”
   同樣需要提醒金銀幣新手的是,“包漿”也是可以作假的,但對于一些有經驗的集藏者來說,真假包漿還是比較容易分辨的。
現階段,中國現代金銀幣和近代機制幣(老銀元)在市場上對包漿的認知度還是有較大不同的。有包漿的老銀元,在市場上出售更容易得到一個好的價格,而氧化較重的中國現代金銀幣,在市場上出售則很容易成為幣商殺價的理由。它們之間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請參見筆者在本文第三小節最后一段中的解釋。這種較大的不同,如果跳出當下,從曆史的視角來看,則會趨于相同。因為幣的氧化與包漿就如同人體的衰老,是自然規律和不可避免的,你躲不開它而只能去接受它。如果說衰老是時間作用在人身體上的痕跡,它帶給你的好處是使你在精神上增加了學識與閱曆;那么包漿就是時光在幣上雕琢的痕跡,它能讓你的心從第四維度——時間的維度去欣賞這枚幣。所以,筆者斷定:“中國現代金銀幣的氧化與包漿問題,早晚要走‘老銀元’的這條路子,會日漸被市場接受和認可。”
   三、斑和白斑(白)、洗
   如果說上面提到的人為損傷是“外傷”,那么紅斑和白斑(白霧)就是金銀幣所受的“內傷”。在這方面,中國錢幣博物館曾針對館藏金銀幣的腐蝕狀況展開過專題研究。
   據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部主任、博士生導師周衛榮介紹,中國錢幣博物館在2000年前后通過對館藏金銀幣的腐蝕狀況的專題研究,現在已基本認清了金銀幣的腐蝕原因。目前發現的腐蝕特征,金幣主要表現為紅棕色鏽斑,銀幣為表面長白斑,狀況與金幣的紅鏽斑類似。
   我們知道黃金本身是不受腐蝕的,那么金幣上的鏽斑又是如何而來的呢?周衛榮告訴記者,為解開這個迷,他們從館藏金幣中選取了5枚腐蝕比較典型的金幣(麒麟金幣、觀音金幣、渾儀金幣各一枚,熊貓金幣大小各一枚),用無標樣和有標樣兩種能譜檢測方式,對金幣樣品正背兩面各種斑點進行了掃描電鏡檢測(前者僅能檢測到元素周期表中鈉以上的元素,后者可以檢測到碳氧氮等輕元素),并配以各元素的面分布分析。發現金幣表面的鏽斑從物質組成上可分作五種:高銀鏽斑、硅酸鹽斑點、鐵鉻氧化物斑點或擦痕、有機物斑點及可溶鹽斑點,其中高銀鏽斑的存在是金幣出現鏽蝕的主要表現。金幣上的五種斑點又可划分為兩類。前三種為一類,屬于不溶于水的無機物。后二種為一類,屬于有機物和溶于水的無機鹽。這兩類斑點的性質不同,其來源也是不同的。第一類的三種斑點應是粘附于坯料或在打壓過程中降落于幣表的污染物或模具脫落物在金幣沖壓成型時被機械壓結在金幣表面上的。第二類的兩種斑點應是金幣沖壓成型前后遭到粘污所致。在金幣的分揀、包裝、布展或入藏及觀賞過程中,手上的汗液、空氣中漂浮的有機液滴等都可能在金幣表面形成此類斑點。
   周衛榮說,銀幣腐蝕,原因比較清楚,因為白銀本身就易受腐蝕,因此,我們只是用上述方法做了簡單的分析。檢測結果:白斑為氯化銀,氯化銀主要由包裝材料分解物腐蝕生成。這從金銀幣的儲藏環境即包括包裝材料和周圍環境氛圍(空氣)的檢測中得到了印證。在對金銀幣的內外包裝材料檢測時,發現現行金銀幣的貼身包裝(軟硬兩種)為聚氯乙烯材料制成,而聚氯乙烯具有腐蝕性(筆者注:這是2000年前后所做的一項研究。此后,金銀幣市場上的聚氯乙烯包裝已經基本絕跡)。
   根據上述資料可知,現代金銀幣上的紅斑和白斑(白霧),它們的發生大部分起因于金銀幣的生產和鑄造環節,并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顯現;少部分是在保存、流通階段與所接觸的化學元素發生反映而生成的。對于集藏者來說,“外傷”可以防范,但是對于“內傷”,除了在保存和流通環節適當加以注意外,當前還沒有更好的減少紅白斑發生的方法。對于一枚幣,時間愈是長遠,愈是可能在不同的位置上生出大小不一的紅白斑來。從品相上來分析,金銀幣上斑點的大小自然是越小越好,斑點的位置自然是越不影響幣面的主視圖越好,這兩種斑點對金銀幣的價格只是產生微小的影響。相反,如果斑點很大,位置又恰恰出現在了不該出現的地方,并嚴重影響了幣面的美感,它的市場價格自然會大打折扣。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市場上才出現了“洗幣”這檔子事。
   當前中國現代金銀幣的購買用途,主要分為兩類:一、禮品幣。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是根據筆者對市場的了解,數量龐大的的金銀幣是以禮品的形式銷售出去的,例如一些企事業單位的批量釆購。禮品幣的特點決定了它更在意金銀幣作為禮品,在送禮的當時外觀一定要好看,還由于受禮方對金銀幣知識的缺乏,進而催生了“洗幣”——用化學藥水或各種工具,對幣面上的氧化和污點進行清洗與去除,使幣面看上去光亮和潔淨。從短期來看,洗幣達到了使幣面美觀的效果,但時間不長,洗過的幣反而會出現更為嚴重的氧化和污點。因此,藏友們不要輕易的進行“洗幣”。二、投資幣和收藏幣。購買者抱着投資升值目的買入,或者是純收藏,這一類的購買者大都對金銀幣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購買之初就對金銀幣的品種進行了選擇,對品相進行了嚴格的把關,并進行了妥善的保存。這一類的幣會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在市場上體現出它們的價值。
   四、評級幣
   我在《淺談中國現代金銀幣發展的三個階段》中曾經提到過評級幣,在文中說:“受到國外定價權的影響,這一階段的金銀幣,逐漸躥紅了兩個常用名詞:“老精稀”和“評級幣”。說道“評級幣”,舉例來說,國內的熊貓金銀幣圖案是每年一變,年年不同的;而世界上銷量最大的美國鷹洋金銀幣,圖案則是几十年固定不變的。對于國外(主要是美國)集藏愛好者來說,幣的種類少而數量巨大,為了增加集藏的樂趣和便于交易,發明出了“評級幣”概念,通過人為認定的品相標准,來區分數量巨大的同一幣種的優劣與價格高低。”
   談起評級幣,首先,我們要達成一個共識,評級并不能改變幣的形態與品相。你送去的那枚幣,評級后還是那枚幣,不會變好、不會變壞,更不會變成另外一枚。一位網友說:“評級幣,如果都送去評級,幣還是那枚幣,那和都不送去又有什么區別呢?”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錢幣評級的最初起源應該是來源于對錢幣品相客觀描述的需要。傳統上人們經常用“幣相較好、很好、差”等比較模糊的詞來描述一枚硬幣的外觀,就像人們用“貴、很貴、便宜”等詞語來描述某種商品的價格。這種描述的方式顯然不利于該項商品的大規模交易,以后經過長期的發展,由美國人在早期建立了一套相對客觀和標准化的錢幣評級標准,也就是給錢幣進行打分,由“貴、很貴、便宜”等精確到“元、角、分”。經過評級公司打分的錢幣,會被裝進特制的保護盒中,并在盒上貼上帶有鑒定分數的標簽,同時將資料上傳到公司的網站上以供市場交易者參考。
   目前市場上知名度較高的評級幣公司主要有兩家,一家是PCGS,另一家是美國NGC錢幣鑒定評級公司。
   PCGS(Professional Coin Grading Service專業錢幣分級服務公司)是由一批錢幣學者和經銷商于1985年成立,于1986年2月正式對外營業的評級公司。若一個錢幣提交到PCGS,一般地說會由三位評級專家來評定。若有兩位或以上專家得出相同的等級,則該幣將被定級為這一級別。如果三位專家的評級都不一致,錢幣將交由另一位資深專家來確定它的等級。但這也有例外的。譬如:第一個專家評定是MS64,第二位評定為MS65,而第三位則評定為MS66,那么電腦系統將會給這枚錢幣定級為MS65。PCGS所釆用的評級標准是一位叫Dr. William Sheldon的人在1948年制定的一個1到70級的准則,稱為Sheldon Scale。然而因為錢幣評級是非常主觀的,所以PCGS的標准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并不能保持完全的一致,也不可能保持一致。從PCGS創立到現在,因為評級專家的更換及具體評定手段的變更,使得它的標准時松時緊,這是許多收藏者在分析PCGS在不同年代的評級后得出來的結果。正因為評級的主觀性及不一致,所以很多經銷商把他們認為能評得更高級別的已評幣拆開,從新提交。如此來來回回五六次甚至十多次,雖然評級花了不少錢,但若能升級一個級別,就全賺回來了。很多錢幣經銷商把一些錢幣重復提交,這就會使得數量報告變得不准確。
   NGC(Numismatic Guaranty Corporation 美國錢幣保證公司)成立于1987年,自1995年起成為了美國錢幣協會ANA(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的唯一官方評級機搆,也是專業錢幣收藏家協會的指定評級機搆。評級系統跟PCGS類似,釆用與PCGS同樣的標准,只是標識有些不同。
   綜上所述,評級幣的核心優勢在于為錢幣交易的雙方,提供了一個第三方的和標准化的品相描述,較大的減少了買賣雙方對于品相的爭議,這種優勢尤其體現在了老銀元和發行量較大的現代金銀幣身上。不過,對于中國現代金銀紀念幣來說,評級幣易保管、易交易的同時,因為封裝的需要而丟棄了隨幣發行的包裝盒和鑒定證書,給中國韻味的錢幣配上了洋文的外殼,把主觀化的審美加上了一個具體的分數,則成為它的不足之處。此外,不足之處還有以下几點:1、額外的評級費用增加了集藏者的成本。2、評級過程需要往返郵寄、鑒定、裝盒等過程,這個過程中反而增加了品相受損的風險。3、一部分人對評級幣價格的惡性炒作,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例如一位網友質問說:“如果NGC69級的算全品,價格高高在上,那68級及以下的應該都算有瑕疵的,是不是都該金銀價處理?”
  五、票、紙幣、品相描述。
   上述評級幣所用的分級法是數字分級法,此外,對金銀幣品相的描述,還有一種分級法叫做描述分級法,這種方法是借鑒了郵票和紙幣藏品分級經驗的分級方法。市場上,經常能聽到要“全品”金銀幣的說法,就是描述分級法中的一個名詞。
   用描述分級法分級的郵票:
   郵票類品相:完全未使用品 |未使用品 |近未使用 |極美品 |美品 |通貨品 |無
   借鑒了郵票與紙幣經驗,國內某郵幣卡網站對金銀幣所釆用的描述分級法:
   金銀幣類品相:完全未使用品 |未使用品 |近未使用 |極美品 |美品 |通貨品 |無
  《中國金幣》雜志總第17期(2010·03期),刊載了葛祖康的一篇文章“中國貴金屬紀念幣的收藏和保養”,文中對幣的品相進行了如下分類:
   一、全品,沒有任何人為造成對錢幣的損傷,如:磕傷、指紋印、划傷、擦痕和口水痕跡等污漬;沒有因材質造成的痕跡,如金幣的紅斑,銀幣的白霧、斑;沒有因設計不合理造成錢幣凸起部分和塑盒摩擦的黑斑。
   二、上品,沒有人為造成對錢幣的損傷,如:磕傷、指紋印、口水痕跡、划傷,但有輕微擦痕;因材質造成的痕跡,如金幣可有微小的紅點,銀幣不可有白霧、白斑;可有因設計不合理造成錢幣凸起部分和塑盒摩擦的小黑斑。
   三、中品,沒有人為造成對錢幣的損傷,如:磕傷、划傷。可有一點水跡、擦痕和指紋印;因材質造成的痕跡,金幣可有紅斑,銀幣可有輕微的白霧和白點。
   四、下品,有以上提到的各種人為損傷和嚴重白斑白霧。
   銀幣表面自然產生的黃、紅、紫、黑的硫化彩色胞漿,不影響品相。
   由于審美是一項主觀的、個體性的活動,所以,上述兩種對品相的描述方法,現階段在真實的市場交易中其實都是較少用到的。例如,你聽說過靠着分數去買賣古玩字畫的嗎?現階段,人們在市場上買賣金銀幣,更多的還是依靠自己的“眼睛”,依靠自己的“感覺”,把幣拿在手中細細的品味與揣摩。畢竟,如同筆者在本文開頭注釋中所說的:“美的它就是美的,丑的它就是丑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雙慧眼。”
  六、品相的問題還是一保存的問題
   筆者將在《說說金銀幣的保存與鑒賞工具》文章里,簡單的介紹一下金銀幣的鑒賞和保存問題。
   七、者的主
    一位網友說:“收藏這個事兒,要緊的就是時間,時間是最大最考驗的關口,越過時間,就是價值,越過時間不走樣,就是最大的價值。豈有所有的收藏品都不走樣的道理,那樣收藏也就不是收藏了。時光就是要剛性淘汰掉一些的。品相受損一方面是時間的淘汰,一方面是時間的印證。”
   筆者也持有類似的態度,對于一枚收藏了的金銀幣,只要你盡可能的做到了對它的妥善保管,雖然如此,經過時間的考驗,它還是可能會出現品相等級的下降,例如出現影響美觀的斑點。但是,這算不得是什么事兒,人更不能為物所累,《吾廬記》中說“好極山川之奇,求朋友,攬風土之變,視客死如家,死亂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強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溝壑。’”古人對待生死的態度尚且如此豁達,一枚錢幣外觀上的一點兒小小的變化,又有什么值得掛懷的呢?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世界上也沒有兩枚完全相同的金銀幣。《華嚴經》里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金銀幣上各種情況的外傷、氧化、斑點,對于它的擁有者“你”來說,不妨把它看做是它不同于其它幣的所獨有的美麗的“風景”……
   附1:
   包漿--指金屬錢幣在傳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一層很薄、均勻的化合物,使錢體有一種自然的陳舊感。
   生坑--即出土的金屬幣表面因埋藏于地下而生成了一層較厚的土鏽,一般有紅、綠、蘭三種鏽色;
   熟坑--相對生坑而言,指出土已久、經長久把玩逐漸變為傳世色彩的錢幣;
   傳世品--即流傳世上未經入土的錢幣,表而顏色一般呈棕黑色或深黃色,較光亮,有的有一種透明感;
   水銀古-出土古錢表面折出一種銀白色的結晶體,帶粒狀;
   銖砂斑--指銀質或含銀量高的錢幣,表面常出現帶棕紅色的斑點或斑塊。
   附2:摘選自《金銀幣何以遭到腐蝕》,來源:《江南時報》(2010年08月01日 第03版)

來源 : http://bbs.jibi.net/dispbbs.asp?BoardID=70&ID=233881

沒有留言: